马关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曾经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10005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1%,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有些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突出、土地贫瘠、远离集镇,“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非常突出。马关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精准识别锁定236个村1504户6171人搬迁对象,以“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愚公精神,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如此大的搬迁规模,马关史上是第一次,困难重重。县委、县政府化压力为动力,积极与省、州相关部门请示汇报、申报项目,用2年时间完成了马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百村”大搬迁,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马关特色的搬迁脱贫新路,成为马关减贫史上的“扶贫奇迹”,把“看似不可能”变成“干就有可能”,实现了生存条件恶劣地区人民“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愿望。2020年11月,马关县幸福社区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迎难而上,争取项目筹资金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央明确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为了啃下6000余人实现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硬骨头,马关县直面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根据县情、民情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方案,邀请省、州专家到实地调研指导、多方论证,最终敲定将26个原选址分散的易地搬迁点调整集中到县城南山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化园区的安置方案。
如何让项目落下来,关键在于项目获批、资金筹措。县委、县政府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多次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请示汇报,争取将项目挤进中央、省“盘子”;另一方面,积极向对口定点帮扶单位国家农发行汇报易地搬迁工作情况,争取更多政策贷款性支持。县委、县人民政府以“一抓到底、一以贯之”的韧劲,以“定力不减、劲头不松”的拼劲,成功将南山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挤进国家和省级规划,并获得中央、省级配套补助及国家农发行贷款共计4.6亿元建设资金,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凝心聚力,抢抓进度建家园
根据中央、省、州统一安排部署,南山幸福社区集中安置点分两期建设,建设时间从2017年10月到2019年12月。两年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并实现全部搬迁入住,时间紧、任务重。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敢为人先,克服重重困难,用“马关奋斗”跑出“马关速度”。
向山头要地基。马关县南山片区山多平地少,集中安置区有9座山体,要建房唯有向山头要地基。县委、县政府调度人力、物力等资源,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百台机械、千名工人齐上阵,短短30天9座大山被夷为平地。
与时间抢进度。为确保1504户搬迁群众按时入住,建设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后,这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政治任务、也是底线要求。为保证工期,县委、县政府积极邀请专家指导,与施工方对接协调,在保证科学、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了雨季施工、黑夜施工等难题,“5+2”“白+黑”,24小时轮流开工,抢抓进度。2019年12月,南山幸福集中安置区全面竣工,占地面积166亩,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根据搬迁户实际,设计了“大、中、小”3种户型,建成安置房48栋,配套了完善的服务设施,一个新型社区拔地而起。
全力动员,搬出大山住新家
易地搬迁点建好了,群众“搬得出、住得下”才是关键。千百年来的乡土观念,让群众特别是老年人不愿搬离老家。有部分老人甚至“以死相逼”,加之部分群众顾虑进城无产业、无职业、无收入等,犹疑不决,让整个群众动员工作举步维艰。
为打消群众不想搬、不愿搬的思想顾虑,把“要我搬”变为“我要搬”,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处级领导+乡镇领导+村干部+小组长”的工作专班,采取“小分队入村宣传+群众出村参观”等方式,反反复复、耐心细致与群众点对点交流、面对面谈心,步步为营,每天突破一点,每月突破一片。一方面,组织工作队员进村宣传,合力攻坚问题多、矛盾多、工作难做的村寨,一户一户推进,一个村一个村推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问题,抓住重点,做到动员一人带动一户、动员一户带动一村。另一方面,组织群众出村参观,让群众更直观感受易地扶贫搬迁点条件,先后组织105批1200余人到搬迁点实地查看,了解社区各项配套服务项目,提升群众搬迁积极性。通过“一进一出”的工作机制,有效消除搬迁群众顾虑,最终1504户群众全部签订了搬迁协议,顺利实现搬迁入住。
就业增收,六个一批稳民心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是手段,“就业”是核心,“脱贫”是目的,只有通过充分就业,搬迁群众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实现“挪穷窝”“断穷根”。针对就业工作,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六个一批”措施,分门别类推进。
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开发保洁员、安保员等公益性岗位,安排符合条件人员54人就业,每年可实现劳务收入30万余元。园区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建成扶贫车间8个,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务工275人,实现“家门口打工,轻松就业”。城区就近务工一批。动员县城区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就业岗位,1479人实现就近务工。引导转移就业一批,加强与省外用工企业对接,针对用工需求开展就业技术培训、就业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1394人实现县外转移就业。自主经营发展一批。利用社区现有的门面、菜市场的摊位,公开竞标,让搬迁群众开展经营活动,解决54名搬迁群众的发展需求。政策兜底保障一批,强化惠农政策保障,落实低保、临时救助等惠农政策,防止群众出现返贫现象。通过实施“六个一批”措施,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2022年,幸福社区人均纯收入达1.47万元。
如今,群众搬出了大山,住上了高楼,出门就能坐车,下楼就能看病,家门口就能打工,孩子就近就能上学,在幸福社区里,群众找到了幸福,搬出了精气神、搬出了新生活。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幸福社区群众的生活还将更加幸福。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