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晨露
“龙的眼神、龙角和龙的身姿是刻画龙的三要素。采用漫画简练、夸张的手法,运用书法写意的韵味来塑造龙年生肖图,一气呵成,寓意龙年一笔顺遂、吉祥如意。”上海美协主席、漫画家郑辛遥这样介绍自己的《龙年一笔顺》。
昨天起,连同这个一笔画出的龙,438条各式各样的龙出现在上图东馆。从兔到龙,连续二年举办的生肖艺术大展,“传统文化时尚表达”是不变的主题。
“龙·生肖艺术大展”在历时2个多月的征稿时间里,收到专业组作品5346幅(组),少儿组作品1716幅。这些龙,有的在油画布上,有的在国画宣纸上,还有一尊尊生动的雕塑,更有平面设计、动画乃至CG、AIGC创作。
“龙这个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传承数千年,征稿前,不少艺术家和创作者都反映,要创新,有一定挑战。”上海动漫行业协会秘书长张炜介绍,最终的来稿令人惊喜,不同年龄、不同代际的创作者和艺术家对龙的表达完全不同。这次展览中,最年长的创作者是94岁高龄的当代著名画家丁立人,还有28件由“00后”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前辈艺术家注重传统的传承,中青年作者希望借‘龙’展现力量和思想的深度,更年轻的创作者表达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全新理解,不乏科幻、赛博朋克的元素。”
70%以上的“创龙高手”是年轻人。基于非遗元素的“龙形再现”,令人回望传统的同时感受时尚。李忠旭的《苗龙再现》以苗绣的手法展现出既古朴又时尚的龙;谢婷的《青龙苗会长卷》以CG手法呈现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如入风云、气象万千的庙会场景,青龙金凤穿梭其间,各路仙人御马而来;装置艺术《纤手扬浆,流水华章》则以非遗月份牌美人为元素,让她们以划龙舟的方式“动”起来;马千里以年画理念再现《生龙活虎新门神》,左青龙、右白虎,憨态可掬。海派绣球也是非遗项目,100多个绣球连缀而成“绣球龙”,色彩斑斓。
展览作品与阅读空间相得益彰。一楼第一展厅的墙面,顶天立地地刷上了叶露盈的《洛神赋》,既有古色又有新意,让读者沉浸山海云间。停放婴儿车的地方,一对贴在观光电梯玻璃外墙上的“亲子龙”,提示读者“龙年也要多读书”。
祁娇娜的《二龙戏珠》画面上,“珠”圆玉润的嫦娥与两条屋檐上的龙一起“斗地主”,当“地主”是嫦娥时,两条屋檐上翘首以盼的龙“不争不抢”。同为《二龙戏珠》,张卜兮的画面上是两个玻璃杯里的龙状吸管与水泡泡。年轻创作者灵动、可爱甚至滑稽的笔触,赋予龙更丰富、动人的性格特征。
数字化是跨界创作的工具,此次参展作品80%以上是数字稿,一方面符合年轻创作者的创作习惯,另一方面也是打破创作次元壁的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