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力
昨天16时45分,在鸣笛三声后,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载着3000余位旅客缓缓驶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首航航线为上海—济州—长崎—福冈—上海,时间为7天6晚。
体验首艘国产大邮轮
上海旅客冯砚昕与丈夫、孩子是“爱达·魔都号”的首批客人,一家人首航前一天晚上激动得有些失眠,当天一早就起床前往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办理登船手续。
“2018年就听说中国要建造国产大邮轮,我一直关注这条船的进展。2019年10月‘爱达·魔都号’开建时,儿子刚出生,所以觉得特别有意义,当时就决定要带着孩子一起去体验首艘国产大邮轮。”冯砚昕说。她早早通过网上信息做好了功课。“我们计划动静结合,深度探索这艘邮轮。船上有针对小朋友的各种体验课程和活动,我还听说邮轮在设计上有很多小细节,比如许多壁画出自清华美院的设计,期待能在船上发现更多惊喜”。
已经80岁的巢奶奶是常州人,她和同行的侄女也是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觉。“这是我第一次坐邮轮,中国人总喜欢自己的东西,坐国产大邮轮我感到很自豪。”巢奶奶告诉记者,当天5时多她就起床了,因为害怕堵车,7时多便让亲戚开车送她和侄女到上海,不到10时就抵达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了。
“票是儿子给我们买的,疫情几年我们都没机会出国,这次也是一次出国玩的机会。早上办理手续很顺畅,有很多年轻人一路指引,同时旅行社的人也在现场指导,帮忙办理无线网络接入等,让我觉得服务很贴心。”巢奶奶说。
“爱达·魔都号”拥有2125间豪华客房和套房,满载可容纳5246名宾客。不过考虑到刚开始运营,许多细节还需要优化,为了让旅客有更好的体验,初期不会满载运营。据中船邮轮战略管理部主任顾鹏程介绍,“爱达·魔都号”商业首航的3000余位乘客中,最多的是上海本地乘客,此外也有一些海外华人和海外乘客专程前来体验。
东南亚国家船员居多
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副主任邱羚参加了“爱达·魔都号”的试航,她说,希望旅客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帮助“爱达·魔都号”成长。今年3月后,国际邮轮也将陆续回归中国市场,邱羚建议“爱达·魔都号”抓住1月至3月的窗口期,不要怕发现问题,关键是解决问题,每次航行后都要有进步。
“爱达·魔都号”上有近1300名船员和服务人员,来自近30个国家。其中以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居多。“爱达·魔都号”相关负责人曾在试航时解释,中国本土邮轮从业人员本就少,疫情使行业停摆,更让从业人员出现断层。相比之下,东南亚国家许多人员长期依靠邮轮产业为生,对邮轮服务更为熟悉。
随着邮轮行业的全面复苏以及首艘国产大邮轮开启运营,国内的本土邮轮人才培养也重新按下加速键。相信随时间推移,以及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的交付,本土船员的比例将大幅提高。
除普通船员外,邮轮管理人员中中国面孔也非常少见。“爱达·魔都号”的船长潘尼克出生于希腊一个航海世家,有着丰富邮轮管理经验。他介绍,“爱达·魔都号”驾驶室里有三位三副是中国人,他们非常聪明、努力、好学,相信未来都能够成长为船长。从三副到船长,这中间至少需要15年时间。
体验一种新的旅行方式
邮轮经济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溢出范围广,对推动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发展动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孙晓东认为,“爱达·魔都号”于上海首航,在我国邮轮业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邮轮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我国消费市场来说,邮轮产品仍属‘舶来品’,市场认知度和渗透率并不高。相当一部分乘客属于尝鲜者,可能更偏好‘船上观光’而非‘慢生活’式的深度体验。”孙晓东表示,邮轮体验是在同一个服务场景内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参与的价值共创过程,邮轮公司、旅行社、游客都是参与者。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也赞同这一观点,她说:“邮轮是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国内邮轮文化还没有普及,不少旅客仍把邮轮视为交通工具,而不是旅游目的地本身。”
缺乏对邮轮文化的了解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邮轮上的无线网络比较贵、速度也难以保障,许多人第一次乘坐邮轮就很不理解。实际上,邮轮上的无线网络信号来自卫星,而不是陆地上的基站。邮轮客舱的厚钢板也会对信号产生阻隔——在甲板或阳台上,信号就会好很多。
春秋旅游有两个旅行团参加“爱达·魔都号”首航,许多人是首次乘坐邮轮。“公司出钱派遣两位领队上船,不仅提供全程服务,还在出发前向旅客科普邮轮知识,避免他们因为预期差,把共性问题归咎于国产大邮轮。”周卫红认为,首艘国产大邮轮让邮轮旅游出圈,旅行社也应全力用服务留住旅客,扩大邮轮市场在中国的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