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雅文 曹静
对一座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而言,人文价值如何彰显?艺术赋能如何实现?
在昨天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系列活动——解放日报第78届文化讲坛上,著名影视剧表演艺术家奚美娟、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季萍萍、《中国奇谭》总导演陈廖宇汇聚一堂,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对新时代文艺创作与赋能城市的思考。
人人有责任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当上海交响乐团在BBC逍遥音乐节上演奏起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与英国披头士乐队经典曲目《Hey Jude》的联奏时,现场观众惊叹之余也不禁好奇,这样的文化碰撞出于怎样的思考?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如此解释:“文化交流要有互相的尊重和了解,当你尊重别人的文化的时候,别人也会尊重你的文化。”
只要有机会,余隆总会想办法让中国音乐为世界听众更多地了解。在他的倡议下,纽约、多伦多、墨尔本等城市相继举办起了庆祝中国农历春节的“新春音乐会”。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把中国的声音向世界传播、把中国的文化向世界展示的责任。”
是中国文化宝藏,也是世界文化瑰宝
作为一名芭蕾舞舞者,季萍萍从小接受的是西方传统的舞蹈训练,演出的也是以西方经典作品为主。但在国外巡演时,她发现国外观众更感兴趣的是富有中国特点和特色的作品,并希望借此了解中国。
2022年,上海歌剧院的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启动。创排期间,季萍萍看到一名意大利宇航员在发布太空摄影作品时引用了《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切实地感受到《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藏,更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用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来讲述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是当下对原创文艺作品的要求。”
艺术普及,要“匍匐在大地”上
1998年,上海戏校昆三班学生张军到大学校园演出,遭遇的是大学生为避看昆曲纷纷“跳墙”。2008年,《长生殿》在上海兰心大戏院连演20场,观众中许多都是年轻人。昆曲被年轻人广泛接受、喜爱,正是他和伙伴们10年间不间断地跑学校、办社团、义务演出、宣传昆曲的结果。
如今,已是戏校校长的张军在文化讲坛上回忆起往事,笑称昆曲推广是一项匍匐在大地上的艰苦工作。但这段经历让他越发坚信:要问文化的土壤在哪里,脚下就是。开门办学,新芽就会破土而出。
真诚表达,文化力量会自然浮现
今年年初,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成为爆款IP,但爆款却不是该片总导演陈廖宇的目标。在他看来,多元融合是艺术生长的最佳土壤,创新诚可贵,真诚才是一切创作的基础。
他以《鹅鹅鹅》一集举例:画面将中式的山水元素与西式的素描画法相结合,人物形象上借鉴了哥特式风格,镜头剪辑借鉴了黑泽明的电影,这让作品在视觉体验上完成了一次融合创新。而故事则来自古代的笔记体小说,虽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其内核表现了人的各种欲望和真实的情感状态,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真”获得了大家的共鸣。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拒绝‘真’,这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最好的桥梁。”陈廖宇说。
城市文化气质,落在具体的人身上
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奚美娟进入上海人艺。在那个普通话还不普及的年代,剧团前辈一句“你不要跟着一起说上海话”的提点,让她记到现在。在奚美娟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把普通话基础打得更扎实一点,这是善意的提醒也是专业上的点拨,既是前辈对晚辈的关爱,更是一种职业精神的自然流露。这种职业精神,奚美娟后来在上海的创作团队身上屡次感受到,“我把它归到上海的文化气质当中的一部分”。
城市文化气质的形成往往需要好几代人的传承与呵护,看上去虚空,却在无数普通从业者身上闪光。奚美娟说:“变无形为有形,城市文化气质的力量就在这里,最终我们还是要落实到我们的文化艺术创作上来,用具体的作品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