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上海最新新闻 >

70位作家共庆《收获》65周年,是一场老友聚会,也是新生力量的集结

  莫言、余华、苏童、毕飞宇、金宇澄、孙甘露……昨天下午,近70位作家来到《收获》创刊65周年庆典暨新书发布活动。这场以“我们的旅程”为题的庆典,既是一场文坛老友聚会,也是新生代创作力量的集结和文学评论界的盛会。现场,莫言与余华文学对谈,并为观众答疑。百万人在线围观,见证以《收获》为名的文学旅程。

  1957年7月24日,伴随着新中国新气象,由钱君匋设计封面的《收获》创刊号在上海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依托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生机勃发的中国现代都市,坚守文学独立品格,“把心交给读者”。

  “我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小说,都是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在我心中,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文学杂志。”余华说。而莫言则说,它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能为它写稿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1985年深秋,莫言中篇小说《球状闪电》在《收获》第5期显著位置发表,同期发表的小说还有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1987年,27岁的余华在《收获》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余华说:“我就是看了莫言的《球状闪电》,暗暗发誓我也要上《收获》的。”

  主持人用莫言的作品《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形容莫言、余华这对老友的关系。而余华“爆料”,莫言正在转型成为摄影师,“我的新散文集封面用了莫言拍的照片,问他要不要稿费,他说当然要,收到这笔稿费,我就是摄影师了。”很快,莫言的最新作品《鳄鱼》将出版,这是一部话剧剧本。

  这场文学盛会吸引超过百万网友收看直播。作家的幽默让大家看到了文学的另一面,网友留言:“第一次感受到严肃文学可以用这样轻松无束的独特方式,向读者和观众展现和绽放!”

  此次在上海期间,除了参加《收获》活动,在复旦大学读书节与王安忆、陈思和对谈“从文学到舞台”,莫言还将出席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壮游与长歌——莫言/王振两块砖墨讯特展”开幕式,这是莫言与书法家王振的联展。

  在回应青年读者“有没有一部小说是为自己而写”的提问时,莫言说:“每个人不可避免地会把个人经验、经历、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写到小说里。可以说,小说里所有人物身上都有‘我’,但同时又存在着一种辩证,既是我又不是我,既写我又写他人。”

  文学是否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余华回答:“写了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文学确实来源于生活,但绝对不高于生活,因为现实远远比文学宽广丰富。”

  现场还举办了《收获》系列新书赠书仪式,《收获五年集(2018—2022)》《收获文学榜2022作品选》《长安的荔枝》《大医》等赠予七宝中学、复旦大学MFA创意写作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第十一届新疆创意写作班师生代表。

热门文章